比肩迭迹故事
《与友人论为文书》译文
古往今来,人们都认为写文章是一件难事,您知道难在什么地方吗?不是说作者在文章中比兴手法运用不充分,意境拓展不深远,钻研精神不到位,偏颇毛病不改正;而是说获得真知灼见不易,这种见解为别人正确理解就更难了。
如果有了真知卓见,探索、论证它精深的道理时,虽有毛病,也只是如日月亏缺,白璧微瑕而已,怎么会损害见解的高明,降低文章的价值呢?自孔子以来,文道得以阐扬,家家学习,人人互勉,殚精竭虑已近千年。这中间耗费竹简(纸张)用尽心机致力于写作的人难道数得清吗?能登典入籍,影响后代的文人却不过几十人啊!其余的人谁不想以华美的文章与日月同辉,傲视万物,称雄百代之后呢?但都只有雄心却不能成功,徘徊而无法前进,以致于筋疲力尽,抱憾而亡。所以说欲得真知灼见是一件难事。
唉,文道的显隐与人的遭际紧密相连,论辩的,j拙与人的官位高低相应,评价作品的得失与人的主观情感相系。交际的广狭又与名气大小相关,那么一个人的真知灼见在文坛上得以张扬,是否合乎条件?这是不可知的。加之厚古薄令,因循守旧者多,因而有卓见者多半怀才不遇。死后方可留下好名声。扬雄死后,《法言》得以流传;司马迁在世时,《史记》却不为人知。他们二人才学精深,尚且如此,何况不怎么为人所知的文人呢?因此,文章没有流传于后世,声名已在当世隐没。所以说见解为别人正确理解更难。
当今作者多剽窃前人作品,曲解文史经典,断章取义,抽取前人文章的精华,哗众取宠,一有机会,便以华而不实的文章欺骗耳聋眼瞎之人,以得一时的声誉。虽然最终会被人唾弃,但这些坏的压倒好的(以假乱真)的文章为害极大,这也是那些真知灼见很难为别人理解的原因。
近来听说您想看看我的文章,于是回家打开书箱,从杂乱的文稿中整理了一番,诚惶诚恐,既害怕又紧张,也不知哪些文章好,所以拖延许久还未将文稿奉上。现在送来我所写的赋、颂、碑、碣、文、记、议、论、书、序等文章共48篇,合为一卷,只可给管理书籍的下人们朗读背诵而已。(作品粗糙)就像可供击打的车辕瓦缶,如果有可选取的话,敬请看一看鉴定评判水平如何,并发表一点高见回复我。